一、大寒气节如何养生大寒是24节气中的第24个节气,也是冬季6个节气中的最末一个节气。在每年的公历1月20日前后,太阳黄经300°,斗指丑位(北偏东方向)。大寒节气意味着寒冷之极,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最冷时期。大寒除防心脑梗、防肾衰、防低血压外,还要防以下疾病。寒冬季节,天气严寒易冻伤手脚,预防方法是穿暖防寒。鞋袜要松软防风,以免影响气血供应。阳虚之体,怕冷、手足发凉、脉沉而弱,可服金匮肾气丸,吃饭要多吃羊肉、狗肉等温热食品,还要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,局部多按摩,也可捈冻疮膏。寒冬季节,应注意防过敏,皮肤瘙痒的主要原因是对寒风过敏,另外是皮肤抵抗力偏弱的缘故,可以吃生姜炖带皮的肉或胡萝卜炖连皮的肉及鱼肝油胶丸,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扑尔敏等抗过敏药。气管黏膜对寒风过敏,与肺、肾都有密切关系,养生办法是加穿棉背心或羽绒背心。肾阳虚的可以吃金匮肾气丸温阳散寒,肾气虚的可用人参粉3克、蛤蚧粉2克搅入粥中服用。多吃核桃。应多做深呼吸,以增强肺功能,避免过劳,常吃化痰食品,如银耳、杏仁、萝卜、秋梨或陈皮炖猪心肺。要防寒痹,寒痹俗称冷风骨痛,这种骨痛风寒加剧,得热则痛减,寒则易气血凝,气血受阻,不通则痛之故。养生保健的原则是温经散寒。除用热水袋、电褥等保暖防寒之外,可服风湿骨痛丸,不行,可用附片炖肉,方法是用熟附片10耀15克(布包先煎2小时,再与肉同煮1小时,吃肉喝汤)。病情较重的,应在医生指导下服桂枝附子汤或川乌煎服。(附子类中毒症状:舌麻、头晕、心悸、心律不齐,解决办法除尽快看医生之外,可以绿豆甘草汤解毒)。大寒节气,天气严寒,易伤寒发热、头痛、咳嗽,所以要注意避寒,多吃温热之品。二、大寒气节养生要诀大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,大寒顾名思义就是最冷的时节。大寒之后,天气寒冷至极,又多有寒潮,若出现大风天气,气候就很干燥。专家介绍说,大寒节气应防多种疾病的发生。那么大寒节气如何养生防病呢?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。大寒节气宜早睡晚起起居是养生重点,裴智梅教授介绍说,中医认为,冬乃寒气偏胜,寒邪伤人。大寒节气,仍需早睡晚起,并注意保暖护身。建议冬季最好每天晒太阳30—60分钟,尤其是成长期的儿童和老年人。在运动方面,大寒时节的运动可进行慢跑、太极拳、打蓝球等体育锻炼,但应注意适宜、适度,同时室外活动宜等日出后为好。对于经常怕冷的人,饮食上宜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,常饮酒的人,可适当的饮用一点白酒(每天不超过1两);怕热的人,饮食上可多吃凉性食物,忌吃热辣食物和温补食物;上热下寒(即胸以上热而腰腿凉)的人,早餐应适当温补,中午之后应吃平性食物。大寒节气以补阳为主专家介绍说,大寒是冰层最厚,冻土最深的一个节气,是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、神经系统、泌尿系统等疾病的多发节气。古语说:“大寒大寒,防风御寒,早喝人参、黄芪酒,晚服杞菊地黄丸”,大寒的进补要阴阳双补,以补阳为主。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早上喝人参、黄芪酒,借助早上自然界生发的阳气,带动人身阳气的生发,晚上服用滋阴补肾的杞菊地黄丸,有利于身体阴液的滋补。饮食调养应以固肾补脾、温中散寒为原则。另外,此时仍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,应适当多吃些辛温解表、健脾养肺的食物,例如一些红色的蔬菜水果,如红辣椒、大枣、红萝卜、樱桃、红色苹果等,能帮助人体增加热能,升高体温。大寒经络养生要看准时间随着大家对养生的重视,经络养生越来越得到认可和重视。专家介绍说,大寒的前中后三天,以酉时(17-19时)为练习的最佳时间:可用温热的水泡脚6—12分钟,然后用拇指或食指点按涌泉穴(肾经的原穴)、太白穴(脾经的原穴)、太渊穴(肺经的原穴),各36次,可调补肾、脾、肺三经的阴阳、气血平衡。在大寒的前中后三天,在酉时至亥时(17—23时),把手搓热,温煦督脉命门穴。可温补一身之元阳,增加生命动力。在大寒至立春期间,每日寅时至卯时(5—7时)和亥时(21—23时)为练习的最佳时间:两手按臂侧,屈左腿以左足垫臀下(右腿仍自然伸直);稍停后,伸左腿、屈右腿。如此左右交替各做3-5次,然后叩齿、鼓漱、咽津、深呼吸各2-3次,可预防经络滞气、舌根强痛...
发表评论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