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进补要因地制宜.txt

冬季进补要因地制宜.txt_第1页
冬季进补要因地制宜.txt_第2页
冬令进补是养生的一大热门,全国各地、大江南北的人们都热衷于此。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,进补最重要的也是因地制宜,根据自己地区的环境、气候特点来有效进补。多吃姜发汗用百合润肺北方:东北热补,西北润补虽然还未到“三九天”,但东北地区已是一片严寒。由于气温过低,风寒感冒、呼吸道疾病及骨关节性疾病易反复和加重,心脑血管病患者遇骤冷易突发急性心梗或卒中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其伟介绍,中医上讲,干冷需要“热补”.针对北方人阳虚的体质特点,冬令进补最好选择羊肉、狗肉、鹿肉等温热之品,在烹饪时加入萝卜、白菜等,可以中和温补之效,令其补而不燥。天冷人们出汗较少,不妨在做菜时加点生姜,有助于发汗散寒。独具东北特色的人参酒、参茸酒等,对强壮补身、御寒助阳很有效,阳虚体质者可以适当服用。这里介绍一个治疗风寒感冒的药膳方---神仙粥。头身疼痛、怕冷无汗或发热无汗的风寒感冒患者,食用此粥后汗出,则感冒自除。做法:取生姜5克、糯米50克、连须的葱白7条,将糯米与生姜同煮1~2开,再放入葱白,待粥熟后调入米醋15克。空腹趁热服下,盖上被子静卧,以微出汗为度。西北地区的冬季除了不亚于东北的严寒,更添一分“燥气”.寒邪和燥邪最易侵犯肺脏,加之西北人喜食牛羊肉,烹调以烧、炸、烤为主,口味多盐多油,这种高热量饮食虽然有助抵御严寒,但也很容易引发口舌生疮、咳嗽、便秘等燥热偏盛之症。因此,冬季除了需要“热补”,还应加强“润补”,即多吃滋阴润肺之品,蜂蜜、莲藕、百合、杏仁、白果、银耳都是不错的选择。日常多喝水,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以免火上浇油、损伤肺津。喝莲枣米粥淡盐水泡脚推荐两款药膳粥羹:润肺银耳羹(西洋参3克,北沙参、天冬、川贝、白芨各6克,装入纱布袋内,加水100毫升,煎煮1小时。干银耳25克泡发后加入其中,文火煎煮至黏稠,调味勾芡即成)养阴清热、益气生津,可治疗久咳少痰、痰中带血、口干咽燥、手足心热等症。百合粥(百合30~50克,粳米50~100克,加水煮粥)可润肺止咳、养心安神,适用于肺燥干咳、热病后期余热未清、心烦失眠多梦等症。东南:大雪开补,羊肉当先东南地区的冬季阴冷潮湿,多雨雪的天气会使精神抑郁的人增多。另外,皮肤冻伤之类的问题,以及消化系统疾病较之北方更为高发。以南京为例,夏季炎热暑湿,人体消耗大,因此有必要在冬季适当进补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朱欣佚提醒,真正的进补还需等到大雪节气以后,补得太早或吃太多高热量食物,反而容易出现上火症状。此时可以吃点萝卜,有助通便,减少便秘和胃肠胀气。就南京地区来看,冬至前后,天气真正冷下来,吃羊肉进补就开始了。老南京人有大雪进补吃羊肉的习惯,有助益气补虚、促进血液循环、增强御寒能力,羊肉还可以增加消化酶,帮助消化。冬天食用羊肉进补,可以搭配山药、枸杞等,营养更丰富,温补又防燥。冬天进补有几种常见误区:一是过分进补,二是不分体质进补。中医的原则是“虚者补之”,因此不主张盲目吃膏方进补。膏方不是食品,如果想吃膏方,一定要由正规医疗机构的医生诊断后在指导下使用。中部:保暖防湿,养肾为主中南地区冬季雨雪天气较少,温度多在冰点以上,人的肌肤腠理较为疏松,容易出汗和感受寒湿外邪。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分泌内科主任何泽云指出,由于中南地区人们喜食油腻、辛辣、厚味之品,多数人体型偏胖,脾胃功能和运化体内水湿的能力通常不太好,大便偏干、失眠的病人较多,尿路感染、(类)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。结合冬季养“藏”之道,此时节要保暖防寒湿,养护肾脏。饮食当以清补为主,莲子红枣大米粥就是一款比较适合全家人的食补方法。莲子性寒,红枣性温,两者结合,寒温平衡。中医认为,咸味入肾,盐外用对人体有很多益处。临睡前用40摄氏度左右的淡盐水泡脚,可以散寒除湿、温通经络。秋冬季节皮肤干燥的人可以用淡盐水洗脸(1升水加1克盐),有助保持皮肤水分。雾霾天气外出回家后依次用淡盐水(1升水加5克盐)和温开水漱口,对口腔局部具有消炎作用,而且对扁桃体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岭南:多食大葱,注意泻...

1、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,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,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,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,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(如 [转卖]进行直接盈利或[编辑后售卖]进行间接盈利)。
2、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,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、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!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,付费前请自行鉴别。
3、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,或者侵犯商业秘密、侵犯著作权等,请点击“违规举报”。

碎片内容

发表评论取消回复

参与评论可获取积分奖励  
林之风文档
实名认证
内容提供者

林之风文档

确认删除?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