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中天《大话方言》读书笔记感悟2000字:方言,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存在。中国方言的种类之多,全球之首。而且差异之大,另很多老外直呼不理解。我身边很多北方朋友,面对南方的方言倍感不适,甚至听了几年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即便在南方,那也是千差万别。我对方言产生好奇心,是在加拿大学习期间,因为身边的华人同学来自五湖四海:上海、北京、山东、杭州、东北、香港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等。所以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方言:东北话、山东话、杭州话、广东话、闽南语、客家话。我还有幸学会了广东话,现如今不练习,发音渐渐不堪入耳。一种方言承载一种文化,一段历史。当我读了易中天的《大话方言》后,对这句话理解又深了一步。除此之外,更大的收获是:有了看待不同地方的人或民族的不同视角,消除了偏见,升级了同理心。易中天用风趣幽默的笔触,丰富的历史资料,剖析了中国各种方言的历史、差异、趣闻等。由于篇幅有限,逸爸抽取了一小部分与大家分享南腔北调,为什么不是南调北腔?说起南北方言,那差异太大了。北方方言单一,但覆盖面积大。北方方言有四大方言区:华北、西北、西南、江淮。除广西、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内蒙少数民族地区外,长江以北、长江以南镇江到九江,云、贵、川,湖北大部,湖南西北,广西西北,都是北方方言的一统天下,大约占据了全国汉语地区四分之三的地盘。北方方言很相近,只是有些调调不同。即便是东北话和云南话,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语音不同。南方方言,多如牛毛。中国八大方言,有七个在南方。但要细细地分,恐怕上百种都不止。光是福建,就号称“八闽互不交通”。于是,南方方言不仅仅只是调调不同了,连腔也不同。比如,吃饭的吃,北方人说,怎么听都是“吃”,区别只是调门有高有低,声调有长有短。而南方人有各种说法:七、恰、夹、塞、噎、携,反正不是“吃”。腔不同。又比如,北方方言区都叫“他”。南方人,有叫“伊”的(吴语、闽语),有叫“渠”的(赣语、粤语、客家话),还有叫“伲”“其”的(吴语)。再比如祖母,北方人基本都叫“奶奶”。南方人呢?有叫“娘娘”的(温州),有叫“婆婆”的(南昌),有叫“阿妈”的(厦门),有叫“阿嬷”的(广州),有叫“依嬷”的(福州),有叫“细爹”的(岳阳)。读后感.易中天还风趣地这样补充道:最可笑的,是广东人管父亲叫“老豆”。老爸如果是老豆,那咱们是什么?豆芽菜呀?写成老窦也不对。老爸是大窟窿,咱们是小窟窿?为什么北方方言单一且覆盖面积大?这个问题与历史有关。历史上,中国绝大多数的中央政府都出现在北方。北方方言就是官话,官家要统一意志,岂能七嘴八舌?要传达上面的指令,怎么能言语不通?所以官话趋于相同。中央的话语就是官话。官话和国语其实古已有之,三千年前就有,那时叫“雅言”,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,也是政治外交场合的正式通用语言。雅,意思是雅正、规范。官话叫“雅言”,还有个原因,即“雅”通“夏”。夏,就是华夏、中原。华夏中国的雅言,在当时也不过只是诸国国语中的一种,因为它为天下共主所有,这才成了官方语言。官话,顾名思义,是为官者说的话。平民百姓,只说方言。国语,从原本周王室用的“方言”,变成官话,再变成全中国的标准普通话。这个过程,印证了易中天的一个观点:方言从来就是“趋炎附势”,又“随波逐流”。它总是不停向中心城市,向有权有势的地方靠拢看齐,或者说向文化上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地方。在政治上,北方几乎一直是“大爷”,所以北方方言有那么大底盘和势力。南方方言为什么这么多?首要原因就是南方在历史很少作为政治中心。其次,用老子的话说:“鸡犬之声相闻,民治老死不相往”。老子是南方人,也许他道出了南方人那种“小国寡民”的生活向往。与之对比的,是北方人喜欢逐鹿中原,把东西南北都打通了连成一片。在南方,常常隔不了几里地,语言就不通了。比如莆田、仙游、北距福州,南距厦门,都不过一箭之地,但莆仙话和福州话、厦门话不一样。厦门话和福州话,也不相同。哪个方言最古老?上古时期,有两场战争。第一场,炎帝黄帝联手打蚩尤,蚩尤败。蚩尤的九黎族被俘虏,...
发表评论取消回复